您好!我是慧眼识虫AI助手,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稻纵卷叶螟是鳞翅目草螟科纵卷叶野螟属节肢动物,又称水稻瘤野螟、卷叶虫、刮青虫、白叶虫等。
幼虫吐丝将稻叶纵缀成苞,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和叶肉组织,造成白叶,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引起水稻减产。
成虫是小型蛾子,身体背面黄褐色,腹面白色。幼虫在稻丛基部化蛹,喜潮湿环境。
稻眼蝶是眼蝶科动物,成虫体长15-17mm,翅展47mm,翅面暗褐至黑褐色,背面灰黄色。
幼虫吸食水稻嫩叶,导致叶片出现白斑。
成虫喜在生长嫩绿、高大茂密的地块产卵,幼虫假死性强。
稻秆蝇又称稻秆潜蝇,属于昆虫纲。国内分布于华南、西南各省(区),广东的山区和丘陵区稻区普遍发生。
幼虫钻入稻茎内为害心叶、生长点或幼穗,心叶抽出后出现小孔或白斑点,被害叶尖变黄褐色,展叶后叶上有若干条细长并列的裂缝;被害幼穗变为畸形或成白穗。
稻秆蝇成虫在稻田中产卵,幼虫孵化后钻入稻茎内为害,喜潮湿环境。
稻瘿蚊成虫体长3.5~4.8mm,形状似蚊,浅红色,触角15节,黄色。幼虫共3龄,1龄蛆形,长约0.78mm;2龄纺锤形长约1.3mm;3龄体形与2龄虫相似,体长约3.3mm。
初孵化幼虫借叶上湿润的露水下移,从叶鞘间隙或叶舌边缘侵入,开始为害生长点,生长点受害后心叶停止生长,叶鞘伸长成管状,即"标葱"出现。
稻瘿蚊成虫在稻田中产卵,幼虫孵化后侵入稻株生长点,喜潮湿环境。
褐飞虱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体长3.6~4.8毫米,短翅型体长2.5~4.0毫米。黄褐、黑褐色,有油状光泽。
以成、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虫量大,受害重时引起稻株瘫痪倒伏,俗称"冒穿",导致严重减产或失收。
褐飞虱成虫在稻田中产卵,幼虫孵化后群集于稻丛基部,喜潮湿环境。
白背飞虱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成虫体长4-5毫米,呈灰黄色,头顶较狭,突出在复眼前方。
成虫产卵在叶鞘中脉两侧及叶片中脉组织内,每卵条粒数2-31粒,平均7.3粒。若虫群栖于基部叶鞘上为害,受害部先出现黄白斑,后变黑褐色,叶片由黄色变棕红色,重者枯死。
白背飞虱成虫在稻田中产卵,幼虫孵化后群栖于基部叶鞘上,喜潮湿环境。
灰飞虱是半翅目飞虱科灰飞虱属的昆虫,长翅型雌虫体长3.3-3.8毫米,短翅型体长2.4-2.6毫米,浅黄褐色至灰褐色。
灰飞虱能传播小麦丛矮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毒病等多种病毒病,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直接吸食作物汁液。
灰飞虱成虫在稻田中产卵,幼虫孵化后群集于稻丛基部,喜潮湿环境。
稻水象甲是象虫科稻水象属昆虫,成虫体长2.6-3.8毫米,体壁褐色,密被相互连接的灰色鳞片。
成虫蚕食叶片,幼虫危害水稻根部。危害秧苗时,可将稻秧根部吃光。
稻水象甲成虫在稻田中产卵,幼虫孵化后危害水稻根部,喜潮湿环境。
稻蓟马是水稻常见害虫,成、若虫以口器锉破叶面,造成叶片卷曲、枯黄,严重时导致水稻生长停滞。
稻蓟马主要危害水稻叶片,造成叶片卷曲、枯黄,严重时导致水稻生长停滞。
稻蓟马成虫在稻田中产卵,幼虫孵化后以口器锉破叶面,喜潮湿环境。
稻苞虫是鳞翅目弄蝶科昆虫,幼虫吐丝将稻叶纵缀成苞,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和叶肉组织,造成白叶,影响水稻光合作用。
幼虫吐丝将稻叶纵缀成苞,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和叶肉组织,造成白叶,影响水稻光合作用。
稻苞虫成虫在稻田中产卵,幼虫孵化后吐丝将稻叶纵缀成苞,喜潮湿环境。
稻叶蝉是水稻常见害虫,成、若虫均以针状口器刺吸稻株汁液,造成水稻叶片枯黄,严重时导致水稻减产。
稻叶蝉刺吸水稻汁液,造成叶片枯黄,严重时导致水稻减产。
稻叶蝉成虫在稻田中产卵,幼虫孵化后刺吸水稻汁液,喜潮湿环境。
中华稻蝗是直翅目斑腿蝗科昆虫,成虫和若虫均以水稻叶片为食,严重时导致水稻减产。
中华稻蝗主要危害水稻叶片,严重时导致水稻减产。
中华稻蝗成虫在稻田中产卵,幼虫孵化后以水稻叶片为食,喜潮湿环境。
稻蝽是半翅目昆虫,成虫和若虫刺吸水稻汁液,造成水稻减产。
稻蝽刺吸水稻汁液,造成水稻减产。
稻蝽成虫在稻田中产卵,幼虫孵化后刺吸水稻汁液,喜潮湿环境。
小麦蚜虫俗称油虫、腻虫、蜜虫,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
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为害重。
以成虫和若虫刺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
吸浆虫成虫体长2-2.5毫米,翅展5毫米左右,体桔红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
以成长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和越冬,翌年春季小麦拔节前后,有足够的雨水时越冬幼虫开始移向土表,小麦孕穗期,幼虫逐渐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并产卵于麦穗上。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
麦圆蜘蛛胸腹部圆形,深红褐色,背上有暗红色斑点,有4对等长的足;麦长腿蜘蛛比麦圆蜘蛛小,黑褐色,前后两对足腿特别长,橙黄色。。
麦蜘蛛在连作麦田,靠近村庄、堤埝、坟地等杂草较多的地块发生为害严重。水旱轮作和收麦后深翻的地块发生轻。
被害麦叶表面布满黄白色斑点,以后斑点合并成斑块,叶片发黄,麦株发育不良,植株矮小,严重时,全株干枯,。
成虫体长8~9.8毫米,雄蜂体略小,黑色微带蓝光,后胸两侧各有一白斑。翅透明膜质,带有极细的淡黄色斑。
成虫用锯状产卵器将卵产在叶片主脉旁边的组织内。1次1粒,成串产下。
小麦叶蜂以幼虫危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
幼虫圆筒形,体表坚硬,蜡黄色或褐色,末端有两对附肢,头部能上下活动似叩头状,故俗称“叩头虫”。。
成虫白天躲在麦田或田边杂草中和土块下,夜晚活动,雌性成虫不能飞翔,行动迟缓有假死性,没有趋光性,雄虫飞翔较强。
幼虫能咬食刚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其不能发芽,如已出苗可为害须根、主根和茎的地下部分取食有机质,使幼苗枯死。
小麦孢囊线虫侵染禾谷类作物的根部,迅速繁殖,使作物根系变成球状瘤节,抑制作物生长并影响产量。
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越夏。在幼虫孵化期恰逢天气凉爽而土壤湿润,砂质土壤、缺肥地块、灌溉条件差的地块受害重。
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状胞囊,胞囊成熟易脱落。
属缨翅目,蓟马科。寄主于玉米、蚕豆;苦英菜及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受害严重者叶背如涂一层银粉,端半部变黄枯干,甚至毁种。
成虫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越冬。是典型的食叶种类。
为害叶背致叶背面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伴随有小污点,叶正面与银白色相对的部分呈现黄色条斑。
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 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
成虫昼伏夜出,在黄昏至午夜活动最盛。产卵喜产于麦子枯黄叶尖或叶鞘和被地下害虫危害而造成的枯心苗上。幼虫多在夜间活动取食。
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危害。
玉米螟是螟蛾科、野秆螟属节肢动物, 又称箭秆虫、玉米钻心虫。
玉米螟喜高温高湿,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潜伏在茂密的作物株间或杂草丛中,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
一般先爬进喇叭口里取食心叶,展叶后可见叶片上有横向的一排虫孔。
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
冬季以成、若蚜在大麦心叶或以孤雌成、若蚜在禾本科植物上越冬。翌年3、4月开始活动为害。
边吸取玉米汁液,边排泄大量蜜露,覆盖叶面上的蜜露影响光合作用,易引起霉菌寄生,被害植株长势衰弱,发育不良。
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俗称大蜘蛛、大龙、砂龙等。具有较高的发生频率,容易形成暴发性。
七八月形成危害交峰期,先在玉米田点片发生,适宜的气候条件将迅速蔓延全田甚至猖獗为害。
当成螨、若螨聚集在玉米植株叶背处开始吸取叶片汁液,从而能够在叶背面和正面都看到针尖大小的红点。
二点委夜蛾,是我国夏玉米区新发生的害虫,各地往往误认为是地老虎为害。卵馒头状,上有纵脊,初产黄绿色,后土黄色。
点委夜蛾喜阴暗潮湿,畏惧强光,一般在玉米根部或者湿润的土缝中生存,遇到声音或药液喷淋后呈“C形”假死。
受危害的玉米田,轻者玉米植株东倒西歪,重者造成缺苗断垄,玉米田中出现大面积空白地,严重者造成玉米心叶萎蔫枯死。
成虫头顶褐色,触角有纤毛,下唇须灰白色。胸部背面灰色,腹部色稍淡。前翅灰褐色,肾形斑和环形斑为灰黄色。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藏在土缝、杂草丛、秸秆及植物茎叶浓阴处,傍晚开始活动,取食花蜜。
为害玉米时食叶肉而留下与叶脉平行的条状薄膜或穿孔。
玉米象是鞘翅目象甲科米象属昆虫,又名米牛、铁嘴。成虫体暗褐色,鞘翅常有4个橙红色椭圆形斑。
既能在仓内繁殖,也能飞到田间繁殖。耐寒力、耐饥力、产卵力均较强,发育速度较快。。
贮粮被玉米象咬食而造成许多碎粒及粉屑,易引起后期性害虫的发生。为害后能使粮食水分增高和发热。能飞到田间为害。。
您好!我是慧眼识虫AI助手,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